一般而言,問卷設計是研究者的事情這關助理什麼事?
的確,問卷設計階段主要就是研究者決定要問什麼問題,助理就是輔助的角色,配合研究者的需求找資料、整理資料。但也不盡然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研究計畫有固定的期限,而研究者致力於研究議題常處於忘我的境界,助理在此階段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掌握進度,告訴主持人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進行問卷卷設計、還有多少議題有待討論。另外,對於有經驗的助理來說,有時還要扮演踩煞車的角色,適時的點出執行上的困難。
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是一個追蹤調查,因此,有許多題目是固定的。即便如此,每次問卷設計,都還是必須將所有題目回顧一遍,看看是否需要做些微調。在回顧的過程中,研究者會需要瞭解過去填答的情形、題目出現的頻率等資訊;因此必須準備好過去的資料檔,在會議中可能需要隨時跑個次數分配或交叉分析。另外,了解整體資料庫的問卷卷結構也是重要的基本功。這些固定的核心題目,隨著時空的變換,題幹、選項可能都會出現不合時宜的問題,或者不同的研究者也會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些題目的修訂要十分小心,如果覺得新問法可能改變題意,或者新的架構可能產生無法與就資料對應的問題,就要及時提醒。這部分其實不必考慮太多專業的問題,因為研究者已是專家,助理只要從自身經驗或直覺的角色出發提供建言即可。別忘了,受訪者也是一般人,如果設計出來的問題連助理都無法理解,訪問時出狀況的機率絕對很高。助理千萬別因為覺得自己沒有經驗或缺乏專業而羞於在問卷設計階段表達意見;別忘了,在田野階段,自己是必須站在研究者的前面,直接面對訪員及受訪者的,如果自己都對問卷有所疑問,執行上一定會面臨更多問題。
在問卷設計階段還可能遇到研究者欲罷不能的情形。搜集資料是件不容易的事,有此機會,研究者常常會盡可能的問所有想問的問題。但訪問時間太長除了會讓受訪者不悅外,訪問費用也可能讓計畫無法負荷。因此,掌握計畫的成本,適時提醒研究者可能超出預算是十分重要的。至於多少長度的問卷是受訪者可以接受的,則將視訪問的方式不同有別,應該可以找到相關的研究討論,在此就不熬述了。
最後,就是進度的掌控。必須嚴格執行計畫執行之初所訂定的進度,告訴研究者還有多少時間可以討論,如果真的欲罷不能,必要時必須逼著研究者增加討論的次數。千萬別壓縮了後續的準備時程。其實,在問卷主軸確立後,問卷設計後期若時間不足,最後少問了幾題,或是文字的潤飾不甚完美,對整體訪問的影響,都不若後續準備時間不足造成訪問品質下降來得嚴重。因此,切記一定不能壓縮訪問前的準備時間。